不需要再等15年 各大城市垃圾分类“绝招”盘点

    有人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这一点也不假!

    我国每年都有价值250亿元的资源被白白浪费了,这些资源既不是石油,也不是天然气,更不是高科技产品,而是我们每个家庭每天都在产生的生活垃圾。如我们经常随手丢弃的废干电池,全国每年就有60多亿只,里面总共含有7万多吨锌、10万吨二氧化锰。由于我们没有将垃圾进行适当的分类回收,不仅使那些可利用而没有得到利用的废弃物成为二次污染的源头,而且还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15年前,从全国8个城市试点开始,城市垃圾分类打响“第一枪”。效果不容乐观,甚至可以说是惨不忍睹。2015年12月1日杭州“史上最严”的垃圾分类地方法规引发的讨论至今没有平息,垃圾分类的全国推广,是否还要再等上一个15年?

    试点归试点,老崔整理了国内不少城市在垃圾分类方面的有益探索,可以发现,其实我国垃圾分类的推广并没有舆论所说的那么悲观。那么,让我们一起看看各大城市的垃圾分类行动或妙招吧。最后一项的日本垃圾分类,只是作为一个对比。

    杭州:上门服务

    一群穿着统一蓝色制服的环卫工,变身“垃圾快递员”,上门回收垃圾。回收的废品包括书纸、塑料、玻璃酒瓶、衣物、金属等种类,其中不乏酒瓶、利乐包等一些传统废品回收商不收的物品。

    日前,杭州市环境集团有限公司率先试行“垃圾快递员”制度,尝试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打通线上与线下的传统废品回收行业,倡导垃圾分类前移,源头减量。“垃圾快递员”APP“清洁直分”,已正式上线运行。

    预约回收成功后,居民还可兑换“福利”。据了解,杭州市环境集团将根据废品的实际市场定价,以“清豆”作为回报。市民通过预约“垃圾快递员”收废品,将获得等价的“清豆”,可用于兑换杭州天子岭的生态产品、文化产品、生活日用品等。

    “垃圾快递员”制度已经在杭州市3个社区试点。杭州市环境集团表示,一旦试点效果显著,将在杭州市全面推广。

    上海:绿色账户

    “上海绿色帐户行动”是全市各类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居民小区等单位及场所,组织专项志愿服务队面向本单位职工及所辖市民所提供的以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知识宣传及专项废弃物集中收集为主题的专项公益服务。

    试点区域的市民参与上海绿色帐户行动相关活动,均将以绿色积分支票形式获得相应的积分,并可存入个人或家庭在上海绿色帐户网站开立的绿色帐户中。当帐户中的绿色积分累积到一定数量后,便可兑换诸如各大公园门票、各类商品及服务优惠券、抵用券及生活小礼品等各类公益服务资源。

    市生活垃圾分类已覆盖400万户,“绿色账户”激励机制覆盖105万户。此外,上海生活垃圾管理体系越来越专业化和精细化,装修垃圾、绿化垃圾、餐厨废弃油脂等分流处理和管理系统也渐趋完善。

    2016年,上海将实现分类覆盖500万户、绿色账户覆盖200万户的目标,力争实现湿垃圾日均处理能力达2500吨以上,推进湿垃圾处理资源化产品应用。此外,上海2016年还将重点研究装修、拆房垃圾的消纳,以废玻璃、废旧衣物为突破口,探索废旧物资回收网络与生活垃圾分类网络协同管理机制。

    北京:智慧垃圾

    把30公斤废报纸打成包,贴上二维码,扔进新型再生资源回收柜里,手中的“北京蓝”生态卡上就能积3000分,可以兑换一张价值30元的手机充值卡……北京环卫集团新推出的“垃圾智能分类模式”,把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统一纳入互联网积分反馈平台。

    到底什么是“垃圾智能分类模式”呢?据北京环卫集团京环资源公司项目负责人李朝辉介绍,不管是新推出的智慧厨余垃圾桶,还是再生资源回收柜,上面都印着醒目的二维码,居民用微信客户端“扫一扫”,添加公众号并注册账户后,就能领取一个垃圾智慧分类使用包,里面包括一本使用手册、一张北京蓝-生态卡和一沓二维码。“我们把北京蓝-生态卡、二维码与居民手机号绑定,为居民建立积分账户。这样一来,生态卡和二维码就具有身份识别标志了。居民把生活垃圾分类打包好,贴上二维码,投入到回收柜即可。回收员对再生资源回收清运时会将数据上传到后端的云服务器上,服务器自动折算成积分同步到居民账户中。”

    除了废纸、瓶子、玻璃等常见的可回收物品,垃圾智慧分类模式要重点推动厨余垃圾分类。居民在家里将厨余垃圾单独分出,投入到智慧厨余桶,再刷一下手里的北京蓝·生态卡,即可获得5个积分奖励,1积分相当于1分钱。另外,1个瓶子可以兑换5个积分、1公斤报纸可以兑换100个积分。居民账户里的积分可在微信公众号里兑换生活用品、电话卡、购物卡。工作人员也会定期进入社区,居民可用积分直接兑换现金。而对于大件可回收物品,市民只需要微信申请,就会有专门的回收员上门收取。

    据悉,2016年北京环卫集团将在合作的物业小区和使馆区推出350个试点小区项目,覆盖人口有望超过100万。

    深圳:撤桶计划

    “十三五”期间,深圳城市管理工作将重点抓好垃圾综合治理,下大力气解决“垃圾围城”危机。按照规划,到2018年,全市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要达到18000吨/日,市政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100%;垃圾分类减量和回收再利用体系基本形成,实现生活垃圾现代化治理,到2020年将全市生活垃圾处理量稳定在18000吨/日以内。

    围绕这样的目标,深圳接下来将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提升改造、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探索完善环卫作业招标及监管制度,持续开展“垃圾不落地”互动,逐步实施“撤桶计划”。

    深圳垃圾分类和减量去年从试点转入全市全面推行,出台并实施《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办法》。今年,深圳将继续探索可复制的垃圾分类和减量模式。具体措施包括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大件垃圾、果蔬垃圾和园林绿化垃圾进行分流处理;推动住宅区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落地,将垃圾分类和减量纳入物业服务企业评级考核标准体系、征信记录系统等。

    广州:专项执法

    广州去年9月1日已实施《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规定要求对不分类、不定点投放垃圾的个人最高罚款200元,对单位处以最高5万元罚款。只是实施至今,广州市城管部门还没有进行过执法。对于“有法不执”的情况,广州市政府相关人士在2月16日的会上,也给出了执法时间表。

    “一定要执法,但也要讲步骤。”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固废办主任古石阳表示,待2017年广州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陆续落成后,广州将严格按《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的要求进行执法。在设施没有完全投产前,2016年广州将开展专项执法,“对象主要是机团单位,这些地方的垃圾分类工作要先做起。”

    按照这个时间表,广州的机团单位在2016年若不进行垃圾分类,将面临最高5万元的处罚;市民个人则仍有1年的“学习期”,1年后不分类面临最高200元罚款。天津:身体力行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美丽天津”目标任务。日前,天津市生态环保行动促进会、天津市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天津市生态城绿色之友生态文化促进会、天津市环保产品促进会、天津市孝慈文化发展基金会,在天津市青少年绿色文化基地召开“垃圾不落地,天津更美丽”爱心公益环保行动的发布会。向全市人民倡议:为了天津更美丽,请一起参加“垃圾不落地”市民承诺行动!现场近千人在启动仪式上签署了承诺卡。

    据了解,“垃圾不落地市民承诺行动”由我市民间环保组织共同发起,意在改善和倡导人们良好的日常文明行为,提升自身文明素质,维护我市卫生环境的洁净。以期通过动员和参与,实现“天常蓝、地常绿、水常清,天津更美丽”的美好愿景。市人大城建环保委李继东处长告诉记者,创造优良的卫生环境必须靠大家,“开展此次行动的意义就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减轻环卫工人负担,为垃圾减量、分类、回收、再利用创造条件。”

    据悉,“垃圾不落地,天津更美丽”爱心公益环保行动正式启动后,将长年抓下去并分阶段重点推进。下一步,准备在公交车上进行宣传,让乘车人把“垃圾不落地,天津更美丽的”观念落实在行动中;同时宣传活动还要进学校、进娱乐场所、进社区。这些宣传还要与国家确定的各个环境日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在社会上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和作用。

    日本:细到极致

    日本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垃圾分类,起初只分可燃和不可燃垃圾。随着资源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发展,垃圾分类也越发细化和复杂。

    日本《废弃物处理法》规定,胡乱丢弃废弃物者最高可被处以5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0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54万元)。在日本一些街头,可以看到贴着的宣传画,警告不法丢弃垃圾者可能遭到什么样的处罚,要求公民如发现乱丢废弃物者,立即向地区役所或警察署举报,并写明举报电话。东京、长野等地都发生过乱扔垃圾被罚款甚至遭起诉的案例。

    繁琐的垃圾分类也给日本带来了丰厚回报。通过垃圾分类,日本年处理垃圾量大幅减少,解决了垃圾围城的问题。以大阪为例,2013年大阪市处理垃圾量为102万吨,比上一年度减少了9%,而在1991年的高点,这一数字为217万吨。

    垃圾分类后,不可再生的垃圾被埋藏或用于焚烧发电,可再生资源被分类回收。除了报刊、纸板箱、塑料饮料瓶等成分相对单一的可再生资源外,电子产品会被解体以回收其中的贵金属等可用资源。废弃食用油被加工制成生物燃料。日本回收垃圾所生产的再生塑料、废钢等,不仅用于满足本国资源需要,还出口海外。

    结语:任重道远

    据世界银行的报告,2004年中国固体废弃物年产1.9亿吨,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垃圾生产大国。据2012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统计,全国的生活垃圾总量已增至2.39亿吨。我国也是世界第一大电子垃圾产生国,到2031年,我国主要家电产品报废量将达到5.16亿台,计1300万吨。仅仅在2014年,我国就淘汰了4亿部手机。这些垃圾“产量”,恰恰和我们社会高度消费的生活实践与习惯相关。

    全世界垃圾年增长速度为8.42%,中国垃圾年增长率达10%以上。在杭州,20年杭州市区生活垃圾产生量为341.77万吨,能填满1/5个西湖。发达国家垃圾处理实践表明,其中的70%垃圾可以回收,成为再生原料供重复利用。垃圾是唯一在增长的资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善人居环境是一项基本要求。只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久的将来,我们既可以破解“垃圾围城”等难题,还可以靠自己的垃圾赚钱——而不是简单地将垃圾埋在巨大的垃圾填埋场里。

    说到底,垃圾分类,是每个公民可以做到的,毕竟大家都不希望绿色生活只是空中楼阁。